动感的音乐、炫酷的舞姿、热烈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,为这个夏天增添别样的青春活力。“沪”动青春、“运”育未来,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霹雳舞锦标赛近日在瑞虹天地太阳宫举行。作为第四届赛事,它不仅是一场青少年霹雳舞爱好者的盛会,更见证了上海霹雳舞项目在多年培育下的蓬勃发展。
项目生态渐成型
上海霹雳舞项目的发展,孕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选手。李后桦就是从市锦标赛走出的佼佼者,在今年6月举办的首届亚洲青年霹雳舞锦标赛上,他夺得男子组冠军,为上海乃至中国霹雳舞赢得了荣誉。而在即将到来的全运会上,上海选手商小宇和李后桦这对师徒将联手参赛,他们的目标是延续上届全运会一金一铜的辉煌战绩。如今,这些优秀的前辈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,不少参加本次锦标赛的小朋友都表示,自己是以商小宇为榜样在努力学习霹雳舞。
李后桦在首届亚洲青年霹雳舞锦标赛夺得男子组冠军。
从赛事设项来看,组委会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舞者的身心技术特点,精心编排了多个竞赛项目,包括男子(A、B、C)组、女子(A、B、C)组、3对3 团队赛,共有来自全市15个区的121名注册运动员参赛。为了增强赛事的观赏性,打造上海城市体育名片,本次赛事还增加了表演项目 Freestyle 单人赛、小齐舞团队赛,共有187人参加这些赛事活动。
赛事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裁判团队上,本次比赛邀请了来自浙江、江苏、上海的国家级裁判,他们的专业执裁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,让每一位选手都能在平等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。而在俱乐部层面,江浙沪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,这种跨区域的互动不仅提升了选手的技艺,也推动了霹雳舞项目在长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霹雳舞在进入奥运会项目之前,上海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。即便后来未能进入奥运会,其影响力依然在不断扩大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。截至目前,上海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注册的霹雳舞运动员已近 400名,相关培训机构约30家,形成了良好的项目生态。
赛事的举办地虹口,在霹雳舞项目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依托 “市队区办”的模式,虹口实现了资源共享,从青训营的常态化运营到每年定期举办的教练裁判员培训班,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让虹口在霹雳舞领域积累了较强的实力。
梦想起飞的舞台
为了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站上市级赛事的舞台,今年赛事前期举办了四站积分赛,分别在浦东、宝山、嘉定、闵行等地开展,同时还举办了一次体能测试赛,选手达标后才能获得参加市锦标赛的资格。经过积分赛的层层海选,31名选手脱颖而出,再加上市锦标赛海选赛产生的1名选手,共32名佼佼者在本次锦标赛中展开角逐。
在众多选手中,7岁的方奕博格外引人注目。他学习霹雳舞才一年半,最初只是偶然接触,却从此深深爱上了这项充满活力的运动。如今,他每周练习的时间超过20小时,寒暑假更是几乎每天都在训练房度过。
方奕博的母亲金女士在接受采访时,分享了孩子学习霹雳舞的故事。“一开始,我们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,一周学十门课,看似什么都学了,其实是满地开花,结不上果。接触霹雳舞后,我们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,身体素材各方面都很适合。于是我跟老师共同商量,从兴趣班转到了专业班,希望他能专注于这个项目。”
金女士坦言,让孩子走专业路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“现在基本功打好了,之后即使因为读书时间紧张,依然可以走半专业之路。而且我们能明显看到他的进步,去年比赛只拿到第15名,今年就晋级了八强,这种向前走的势头,不仅让孩子更有信心,我们做家长的也很欣慰。如果每次都没有进步,孩子自己也会慢慢失去兴趣。”
在市锦标赛的舞台上,有很多像方奕博这样的孩子,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技艺精湛的蜕变。曾经,他们在参加外省市比赛时常常“一轮游”,而如今,他们已经能够在全国性的赛事中跻身前三名。这不仅是选手个人努力的结果,更离不开上海对霹雳舞项目发展的重视和持续投入。
本次赛事作为本年度上海市青少年霹雳舞项目的最高等级比赛,从专业的体育场馆走向热闹的商场,霹雳舞正以独特的姿态为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添砖加瓦。它不仅为进一步提高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,着眼全运会、青运会、市运会选拔优秀运动员苗子提供了平台,更推动了本市青少年霹雳舞项目的普及与发展,为发掘国家队及本市霹雳舞一线、二线队伍的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本次比赛由上海市体育局主办,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监管,上海市虹口区体育局、上海市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承办,瑞虹天地太阳宫协办。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